(一)生产服务业整体发展不足
推动武汉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需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武汉完全具备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因素: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为本地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全省、服务中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全国性交通综合枢纽的辐射能力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而专业门类齐全的优质科教资源为加快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然而,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科技不足、优势不强、效益不高、统计不完善的状态[3]。为全面推进工业增长和重大项目实施,将以生产服务为目的的工业设计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龙头产业或者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以形成能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成套设计服务体系,必将对武汉的产业升级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尽管武汉已迈入了转型期,但传统产业仍占了武汉产业结构的较大比重,体现为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的格局。工业化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仅占比服务业的51.5%,远低于深圳的67.5%。规模经济效应不足,集聚效应不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另外,除钢铁、烟草、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外,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并不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武汉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份额不足1%,不及上海的1/6[4]。产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创新,工业设计是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桥梁。而就目前武汉设计产业市场而言,工程设计项目占了主体,少有产品设计项目,而作为整个市场体系基础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重要的产品设计——消费产品的设计,更不多见。区域产业链显现工程设计实力较强,而产品设计环节较弱的特点。
(三)科教实力优势未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而发展科技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人才。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截至2014年,有高等院校98所,在校学生有107.26万人,居全国之首,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所,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5]。然而,科教实力只有得以运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武汉的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全市技术开发机构只有30%建立在企业[6],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北京的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的集聚,都为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创造了良好环境[7],吸引着武汉的优秀设计和管理人才纷纷向东、南、北流失。
(四)工业设计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乏力
目前,武汉市工业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主要呈现出五个方面的不足:对产业的整体推进缺少规划;政府给予产业和技术创新以有效的促进政策不足;工业设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平台予以支撑;同时也欠缺先进的工业设计装备基础。宏观协调的机构、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以及技术推广机制的缺位,造成了武汉市的工业设计产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导致了此方面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弱势,制约了在汉专业院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导致了武汉工业设计的应用范围不广和产业化发展缓慢[8]。相较于制造业发达的省市,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配置比不足广东省的1/20,且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设计企业,导致我市制造业发展缺乏创新支撑,服务需求外流。这些企业散落三镇,几乎没有工业设计企业聚集地,未形成聚集效应。随着第一轮制造业转移进入中后期,部分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从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及长珠三角地区向中部腹地寻求转移[9],武汉应抓住契机,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尽快建设与全国统一市场相衔接的、辐射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市场,完善产业链。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基地,为推动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